走进北京
从故宫的轴线礼序到首钢园的钢铁新生,从胡同的烟火肌理到美术馆的赛博光影——北京用空间书写着文明的演进密码。这趟13天考察,以建筑为尺、景观为墨、人文为魂,触摸设计基因,探索传统与未来的共生方程式。
(三)家具设计
家具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,既是功能性的实用器物,也是空间美学的表达媒介。其本质在于通过物质形态承载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,既满足坐卧、收纳、分隔等基础需求,又承担着传递文化理念与塑造场所精神的作用。
从传统榫卯结构的明式家具到现代模块化沙发系统,家具在实用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,通过材质肌理、比例尺度与色彩组合,潜移默化地影响使用者的情绪体验与行为模式。
家具设计已从单一器物制造发展为涵盖空间规划、行为引导与情感共鸣的系统工程,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城市中,持续编织着温暖而智慧的生活图景。
01.美克洞学馆
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
(龟兹洞天)
美克洞学馆,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。它以洞穴文明与丝路文化艺术为灵感源泉,崇尚丝路文脉主义,从白雅丹地貌、楼兰古城、龟兹千佛洞等古老文化中汲取养分,用现代简洁体块进行有序组合,外观洁白,仿若展翅之鸟,尽显前卫。
馆内空间布局合理,注重通风采光,明亮通透。共设置穴居艺术、时尚餐饮、文化休闲三大功能业态,涵盖美克・美家等36个品牌,囊括家居用品、主题餐厅、书吧等生活体验板块。龟兹洞天、石窟云梯等特色景观星罗棋布,一步一景,是集购物、休闲、艺术欣赏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。
02.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
清华大学校内的综合性艺术殿堂,藏2万余件珍品的国家一级博物馆
(随方制象-清华珍藏家具)
(静水流深:杜大恺艺术展)
(现场互动体验)
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内,其中博物馆的明代家具藏品堪称一绝,共有五十多件,多以黄花梨、紫檀等珍贵材质打造。这些藏品不少被收录于王世襄先生编著的《明式家具珍赏》,黄花梨四面齐琴桌,线条简洁流畅,造型典雅,彰显明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;黄花梨圈椅,靠背与扶手曲线优美,符合人体工程学,让人在使用中感受舒适与美观的融合。这些明代家具不仅是实用器具,更是传统工艺与文化的结晶,在馆内常设展览中,向观众展现着明代家具的独特魅力。
03.朗园station
由老纺织仓库改建的文创园,融合文化、商业、休闲,推动城市更新。
(单向空间书店)
(特色家具店铺)
(郎园Station)
首创・郎园 Station,是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特色文旅消费街区。郎园以东方生活美学为原点,将家具视为空间关系的编织者。其设计跳脱单一器物思维,注重材料与工艺的在地性对话,让家具成为连接自然与居所的介质。从作坊到空间,郎园试图重构人与物的相处逻辑——当一件家具能随使用产生包浆、变形甚至重组,消费便不再是终点,而是持续对话的起点。这种将器物生命周期融入日常的尝试,悄然消解着工业化生产与情感记忆的对立,为现代居住注入可生长的诗意。
04.北京荟聚购物中心
大兴区家庭友好型一站式购物中心
(宜家家居)
北京荟聚购物中心是北京南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地标之一。商场以“家庭友好型”为核心定位,涵盖时尚零售、亲子娱乐、餐饮美食及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,并凭借开阔的动线设计、充足的自然采光及绿色环保理念,成为可持续商业空间的典范。
作为荟聚的“灵魂品牌”,宜家家居与其紧密相连,共享同一建筑群。两大空间通过连廊无缝衔接,消费者可一站式完成家居购物与休闲娱乐,形成“逛宜家-品美食-亲子互动”的特色动线。荟聚凭借区位优势与宜家的强大引流效应,荟聚已成为北京家庭周末消费的热门目的地,重新定义了南城商业格局。
(四)商业空间
商业空间是物质交换与精神共鸣的双重载体,从古代市集到现代购物中心,始终重构着人与物的联结方式。当商品陈列与精神栖居最终和解,空间便成为文明进程的棱镜,折射出人类对物质占有与情感共鸣的永恒博弈。
01.THE BOX
北京潮流地标,时髦年轻人的聚集地
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是北京首个以“策展型商业综合体”为核心的创新商业空间,以“24小时社交场”为理念,融合工业美学与潮流文化,打破传统购物场景的边界。
作为城市更新的先锋样本,THE BOX不仅以“策展思维”激活了实体商业的活力,更通过年轻力的聚合重新定义了未来商业的形态——它既是潮流消费的目的地,更是文化创新的孵化器,为城市空间注入可持续的社交能量与艺术基因,成为探索“体验经济”时代商业可能性的标杆之作。
02.茑屋书店
策展式生活提案,融合书艺咖复合空间,沉浸文化地标。
北京茑屋书店以策展思维重构商业空间,打破传统书店的封闭感,将书籍、艺术与生活方式编织为沉浸式场域。空间在“书店”与“美术馆”间自由变形。阶梯式阅读区与隐秘沙龙角平衡开放与私密,创造“可呼吸”的社交缝。书籍、文创因联名策展被赋予故事。
人们在此消费时间与认同感,日均超3小时的停留让这里成为城市罕见的“慢空间”。当空间承载文化共情,商业便自然融入生活肌理,为实体业态提供新解法。
03.侨福芳草地
集办公、购物、酒店与艺文体验于一体的绿色艺术商业综合体
侨福芳草地以玻璃巨幕包裹的垂直生态体,将商业空间编织进自然与艺术的共生网络。其设计打破传统购物中心的封闭性——透光ETFE膜顶引入自然天光,跨层绿植幕墙与循环水景系统构成微型光合循环,连廊悬浮于空中,串联起商铺、艺廊与露天花园,形成漫步式的空间肌理。
空间陈设如同持续生长的艺术现场:达利雕塑在扶梯转角与奢侈品橱窗对话,悬吊的金属鲸鱼群掠过咖啡馆上空,可变的展墙系统让商铺立面随时“接驳”限时艺术展。这种将商业浸泡在艺术与自然中的实验,让空间不再是交易的容器,而成为城市生活持续发酵的培养皿。
采访学生
22环境设计1班喻芸
此次北京之行,让我对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展现了传统与商业的融合,胡同里的店铺既保留老北京风貌,又通过现代陈列吸引游客,体现了历史街区的商业活化。故宫和天安门周边的文创商店则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,让商业空间承载了更多叙事性,增强了游客的情感共鸣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侨福芳草地,它将艺术、商业与生态完美结合。建筑内部的通透结构、悬挂的艺术装置以及绿色中庭,打破了传统购物中心的封闭感,营造出沉浸式体验。这种创新设计让我意识到,未来的商业空间不仅要满足消费需求,更应成为激发灵感与互动的场所。此次考察让我对空间叙事、文化融合和可持续设计有了新的思考,受益匪浅。
22环境设计1班刘璇
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,这次北京考察让我收获颇丰。故宫的建筑群落堪称空间设计的教科书,太和殿广场与宫殿的尺度对比,通过“先抑后扬”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;御花园的路径蜿蜒、亭台借景,将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,传统造园智慧令人叹服。胡同里的四合院,则展现了实用与美学的平衡,庭院的空间划分、门窗装饰细节,处处体现着古人对生活场景的精妙构思。而首钢园则让我看到工业遗存焕发新生的可能性,材料的再利用与空间重构充满创意。鸟巢与水立方的现代设计更让我震撼,钢结构与膜结构的创新运用,诠释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。
22环境设计1班季芳瑜
北京是座被折叠的博物馆,每处建筑肌理都藏着文明的切片。
正午阳光洒在天坛祈年殿的深蓝色琉璃瓦上,吸住人眼眸。殿前成片的花田里,风吹过时掀起层层波浪,让肃穆的古建筑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度。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星空藻井,极致刻画,美轮美奂,巧夺天工。在仰望六百年前的星空,一千四百颗星星熠熠生辉时,想起了“天上宫阙,琼楼玉宇”。从博青铜器的青绿锈色暗合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矿物色谱到工艺美术馆的各色各样雕刻艺术品,真的是受到了很强烈的美学冲击。转眼到首钢园废墟里,锈蚀高炉与芦苇荡构成工业山水卷轴,混凝土裂缝中钻出的狼尾草,恰是环境再生的诗意注脚。
当暮色漫过胡同小巷,绿植墙随气流起伏如呼吸膜。这座城市用建筑编纂着文明的源代码,每一次驻足都像在破译时空交叠的密语。
一审:王城力 二审:张婷 三审:彭桂芳